隨著今年來鋼結構產業的日益發展, 我國基本建設投資力度的日益增加、內需的不斷擴大,國家重點工程、2008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園、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大運會,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為我國鋼結構產業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而已經建成并開始運營的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等造型迥異的鋼結構建筑,也成為外地游客來京參觀的景點,由此可以看出鋼結構建筑的魅力。
目前在廣東東莞召開的首屆中國鋼結構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姚兵,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英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金屬應用技術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祿如,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省空間結構學會理事長王仕統,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中建三局鋼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等就鋼結構行業的熱點、難點問題,與300余位參會代表展開了研討。
抗震性能優越的鋼結構建筑
“自重輕、延性好、抗震性能優越;梁柱截面小、開間大、凈空高、使用面積大;便于實現工廠化、規模化生產;有利于建筑節能,可回收利用。”這是王宏為鋼結構總結的優越性能。基于鋼結構的諸多優勢,國內外各地的標志性建筑,無一例外均采用了鋼結構。
早在2000年,姚兵擔任原建設部總工程師時即指出,21世紀,將進入以金屬結構為主的世紀。諸多事實表明,姚兵當時的預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姚兵認為,中國的土木工程技術在全世界是領先的,但土木工程技術發展到今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和木的工程,而是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是鋼結構,體現土木工程技術進步的是鋼結構或者金屬結構。
在本次高峰論壇上,姚兵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設計優化理念、新型工業化理念、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理念、環境友好理念等鋼結構工業房地產開發五大理念。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姚兵特別談到了鋼結構的抗災能力。姚兵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也是維系生命的藝術。安全是建筑的準則,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條件,是人的生命和發展的基本權利。建筑要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鋼結構建筑抗災能力要強于其他建筑,這不僅在四川地震災難中得到驗證,而且在多地震的日本也得以驗證。
姚兵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了鋼結構建筑的優越抗震性能。1999年,姚兵至臺灣,因恰逢地震,從臺北到臺中,從臺南到高雄,從建筑物被地震破壞的程度來看,很明顯的是鋼結構建筑優于鋼筋混凝土建筑,高層鋼筋混凝土建筑優于低層鋼筋混凝土建筑。譬如,一般的多層住宅地震以后就全部夷為平地了,而高層住宅只是傾斜,甚至一層、二層樓已陷到地下,三層樓以上仍聳立在那里。
我國的鋼結構建筑應該“瘦身”
姚兵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對“經濟、適用、美觀”建筑三原則進行了詮釋。經濟,就是要注重節約;適用,就是要與循環經濟和功能相聯系;美觀,則是對人文環境而言,要符合建筑美學要求,要具有時代文化精神。
姚兵指出,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的用鋼量比發達國家多很多,但鋼結構用量大、用量多并不是優點。應該合理用鋼,要優化設計,使鋼結構不僅功能更加符合要求,而且用量更加合理。同時,鋼結構設計要使加工制作、施工安裝、維修養護都更加方便。姚兵認為,設計不動腦筋加鋼筋、不注重工藝水平是導致我國在建筑上的用鋼量超出發達國家很多的主要原因。
與姚兵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王仕統。王仕統說,目前,世界高層全鋼結構的前三名西爾斯塔樓、世界貿易中心、帝國大廈都在美國,隨著它們高度的增加,抗側力體系的結構方案也在變化,用鋼量在減少,說明了科技的巨大作用。王仕統指出,鋼結構行業包括設計與施工(制造、安裝),為實現最輕的結構、最短的工期、最好的延性等鋼結構的三大核心價值,設計是關鍵,而精心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選擇結構方案(概念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結構合理:少費多用———用最少的結構提供最大的結構承載截力。否則,“設計”出來的結構不僅笨重、浪費鋼材、也會造成施工方面的難題。王仕統強調,設計是硬道理,“硬”設計就沒有道理。硬道理在哪里?就是結構師要利用力學準則正確選擇結構方案,方案選錯了,優化是無用的。
關于設計方案優化,姚兵認為,設計方案是通過設計招投標進行的,這實際上是一種方案競賽。中標的方案有其優點,沒有中標的方案也有可采納的優點,如何進行方案優化,應綜合各方面的優點并結合到一起,形成更加優化的方案這才是關鍵。在方案的選擇中,不能有獵奇心理,造型可以獨特,但不能怪異,建筑最本質的功能在于適用。
應完善與鋼結構建筑配套的產品
陳祿如指出,目前,我國鋼結構企業的制造水平已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但是,與鋼結構建筑配套的樓板、屋面板、墻板等配套產品還不盡如人意,大力推廣鋼結構建筑,相關的配套產品很重要。可喜的是,目前國內的部分鋼結構制造企業已進行了這方面的投資,并成效顯著。
與陳祿如持同樣觀點的還有陳英松。陳英松說,廣東是我國的建筑業大省,從業人數已超過200萬人,但鋼結構行業相對于整個建筑業來說所占比重并不大。陳英松認為,鋼結構的優勢已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但是僅有結構,與之配套的產品技術不成熟對推廣鋼結構住宅是有一定的制約。陳英松希望鋼結構行業的專家和企業攜起手來,共同研究、攻克技術難題;已經在鋼結構住宅體系開發和應用上具有經驗和優勢的企業,要加大在設備、技術研發、改良制造和施工工藝等方面的投入,更要加大宣傳和推廣的力度。
相信隨著鋼結構產業的不斷發展,樓承板、鋼承板的應用前景將會非常的廣大,前景還是被大家所看好的!